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社會福利專題討論
Seminar on Social Welfare 
開課學期
105-2 
授課對象
社會科學院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授課教師
蔡貞慧 
課號
SW7007 
課程識別碼
330 M163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四2,3,4(9:10~12:10) 
上課地點
社110 
備註
限本系所學生(含輔系、雙修生)
總人數上限:10人
外系人數限制:2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52sosw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為社工系碩士班選修課,也歡迎對於社會福利議題和社會政策分析有興趣的社工系高年級大學部或相關系所研究生選修。本課程建立在同學已具備社會福利基本概念之上,透過問題分析和政策個案討論的方式,對社會福利政策的制定過程進行深入分析。

社會福利政策是公共政策的一環,其分析架構和分析方法應該與其他公共政策的思維架構不謀而合。本課程以社會福利政策過程為架構,從問題分析與認定、政策可能性的形成與決策判準、政策的確立與過程分析、到政策論述與倡議等大致區分為四個單元,課程形式以文獻閱讀和個案討論並行,旨在強化同學對於社會福利政策的分析能力。每個單元第一週先以老師提供的個案做腦力激盪小組討論,然後輔以相關聯的知識基礎,第二週以文本的閱讀和討論為主,個案分析為輔,第三週由同學提出新的個案討論,以連結個案與理論。最後二週由同學進行專題報告和綜合討論。 

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本課程主要在訓練對社會福利制度分析或政策評估的能力。本課程核心能力建構:C.價值倫理;F.批判思考與探究;H.問題分析與獨立研究。 
課程要求
(1) 上課前應完成每一週指定閱讀和作業。
(2) 學生應主動參與上課時的分享與討論,同時關心社會福利相關時事,並對跨領域的知識抱持開放的態度。
(3) 一方面尊重彼此的價值偏好和個別差異性,另方面也以開放的態度接受每一種價值偏好都可能有一個相抗衡的價值值得我們省思。
(4) 老師應公平、公正給予學生學習回饋,也尊重學生給予的課堂回饋。
(5) 對於課堂的個別或共同需求,歡迎隨時向老師提出討論。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另約時間 
指定閱讀
一、 主要教材
Bardach, E. (2005). A practical guide for policy analysis: the eightfold path to more effective problems solving (2nd ed.). Washington, D.C.: CQ Press. [2000 1st ed.; 2012 4th ed.]

Kingdon, J. W.著,丁煌、方興譯(2004),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第二版) (Agendas, alternatives, and public policies 2nd ed.),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4 1st ed.; 2003 2nd ed.; 2011 updated 2nd ed.]

Stone, D.著,朱道凱譯(2007),政策弔詭:政治決策的藝術(Policy paradox: the art of political decision making 2nd ed.),臺北市:群學。[1997 1st ed.; 2012 3rd ed.] 
參考書目
二、 選讀教材
Chambers, D. E., & Wedel, K. R.著,陳恆鈞、黃婉玲譯(2006),社會政策與計畫分析(Social policy and social programs: a method for the practical public policy analyst 3rd ed.),台北:學富。[1999 1st ed.; 2012 6th ed.;圖書館有2009 5th ed.]

Ellis, R. A. (2003). Impacting social policy: a practitioner`s guide to analysis and action. CA, US: Brooks/Cole, Cengage Learning.

Popple, P. R., & Leighninger, L. (2011). The policy-based profession :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welfare policy analysis for social workers(5th ed.). Boston, MA: Allyn & Bacon. [1998 1st ed.; 2015 6th ed.]

三、參考教材
Dunn, W. N.著,馬群傑譯(2011),公共政策分析(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4th ed.),高雄市:台灣培生教育。[1981 1st ed.; 2012 5th ed.]

Gilbert, N., & Terrell, P.著,黃志忠、曾蕙瑜譯(2012),社會福利政策(Dimensions of social welfare policy 7th ed.),台北市:雙葉書廊。[1974 1st ed.; 2013 8th ed.]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參與課程討論 
25% 
 
2. 
三個單元小作業 
45% 
針對第二至四單元,透過課程討論而形成作業主題,並以連結政策個案和閱讀文獻為撰寫原則,以不超過5頁為原則。 
3. 
專題報告 
30% 
盡量以連結三個小作業或以其中一個小作業作深入探討為主題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23  課程簡介 
第2週
3/02  第一單元 基本架構
本單元介紹社會福利政策分析面向包括從歷史、社會、經濟、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分析。也認識社會政策分析的整體架構,包括定義問題、收集證據、建構可能方案、選擇判準、預估結果、價值抉擇、做決定、政策說服等途徑。

Popple, Ch3. 
第3週
3/09  Bardach Part I. 
第4週
3/16  第二單元 問題分析與議程設定
社會政策是否與社會問題有明確手段與目的的連結?這取決於對問題的認定與不認定,以及如何界定。所以社會政策制定過程的第一步就是界定問題。本單元將從社會問題案例討論開始,然後對問題的認定與不認定、定義、分析等進行文獻閱讀,進而與案例結合,進行深入分析。相當於Bardach步驟一、二。

Chambers, Ch1~2. 分析社會問題背景與歷史脈絡 
第5週
3/23  Stone, Ch 6~8. 問題:符號、數字、因果 
第6週
3/30  Bardach, Part II. 收集證據 
第7週
4/06  第三單元 政策可能性的取捨
本單元將討論政策可能替代方案的形成與不形成(取捨)。本單元將從社會政策案例討論開始,然後閱讀文獻,認識政策答案背後的利益、決策、誘因與規則,並學習提出政策可能性的可能步驟和策略。相當於Bardach步驟三∼五。

Bardach, Appendix B. 政府做法 
第8週
4/13  Stone, Ch 9~12. 政策取捨:利益、決策、誘因、規則 
第9週
4/20  Ellis, Ch7. 政策提出 
第10週
4/27  第四單元 政策制定的政治過程
本單元將閱讀Kingdon所發展的政策過程理論(屬於垃圾桶模型),並結合政策個案分析,以熟悉社會政策的政治分析架構。相當於Bardach步驟六、七。

Kingdon, Ch2~4.
 
第11週
5/04  Kingdon, Ch5~7. 
第12週
5/11  Kingdon, Ch8~9. 
第13週
5/18  第五單元 政策論述、說服與倡議
本單元將透過閱讀文獻與個案討論的方式,認識公共政策的公共論述、說服與倡議的實務。相當於Bardach步驟八。

Stone, Ch13~15.
 
第14週
5/25  Stone, 結論與應用 
第15週
6/01  Ellis, Ch10~11. 
第16週
6/08  第六單元 專題報告與討論

口頭專題報告與討論I 口頭報告者應提供大綱。 
第17週
6/15  口頭專題報告與討論II 口頭報告者應提供大綱。
 
第18週
6/22  期末考週,繳交期末專題報告
最遲應於06/29之前繳清所有書面作業。